目前,我國冬小麥主要種植區(qū)的作物正處于分蘗期,這是促進生長轉變和培養(yǎng)越冬前強健苗木的要害時期。自十月份起,主要種植區(qū)的氣候條件較為溫暖,土壤濕度適宜,整體上對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(huán)境,使得全國冬小麥的播種質量和出苗狀況較往年均有所提升。盡管如此,部分區(qū)域的旺苗比例偏高,這給作物的安全越冬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風險。
氣象專家預測,在越冬前,我國將受到一股較強的冷空氣的影響,從十一下半開始,全國多數地區(qū)的氣溫將下降6至10攝氏度,尤其是西北東部和華北北部,降溫幅度可達12至14攝氏度。北方大部分區(qū)域將迎來降雪,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的最低氣溫將降至零度左右,冬小麥主產區(qū)的氣溫將從前期偏高轉為略低或接近常年水平。為此,各地應將培養(yǎng)越冬前強健苗木作為核心任務,重點實施“控制旺長、促進生長、抗災減災、病蟲害防治”等措施,依據實地情況和作物生長狀況細化技術操作方案,精確指導,確保冬前田間管理措施的落實,以培育強健的越冬苗木,為來年的豐收奠定基礎。
一、黃淮海地區(qū)
(一)查苗補種確保全苗。及時檢查麥田出苗狀況,對那些出現嚴重缺苗斷壟的地塊要及時進行補種。補種應盡早進行,最好采用浸種催芽的方式,開溝播種。對于那些未能及時補種的地塊,可以在小麥長到3片葉之后進行疏密補缺,栽植時要注意“上不埋心,下不露節(jié)”。栽種后要踏實土壤,澆水后用土覆蓋,防止板結并促進早發(fā)。
(二)適時鎮(zhèn)壓控制旺長。對于那些播種較早、有旺長趨勢的田塊,應根據苗情長勢適時進行鎮(zhèn)壓,促使根系向下發(fā)展,抑制旺長。對于那些整地粗糙、大量還田秸稈、土壤較為松散的地塊,應進行鎮(zhèn)壓作業(yè),打碎坷垃,踏實土壤,填補縫隙,保持土壤濕度和防止凍害,有利于麥苗的健壯生長和安全越冬。針對土壤濕度較大、播種過深以及麥苗生長勢弱的農田,不適合采用鎮(zhèn)壓措施。
(三)依據苗情施肥,助力弱苗轉為壯苗。對于土壤肥力較低、基肥施用不足、生長緩慢、分蘗數量不足的麥苗,應抓住雨后或土壤濕潤的時機追加速效氮肥,通常每畝追施純氮3至5公斤,以促進根系、葉片和分蘗的生長,推動弱苗向壯苗轉變。
(四)實施病蟲害防治和化學除草。重點是對麥田雜草進行防治。在小麥生長至3葉1心階段、雜草處于2至4葉期且日平均氣溫維持在6℃以上的晴朗無風天氣時,應進行冬前化學除草。使用性能良好的噴霧設備,確保噴灑均勻,避免重復或遺漏噴灑。注意氣溫變化,預防因低溫導致的藥害。同時,要監(jiān)測小麥莖基腐病、麥蚜、麥蜘蛛和地下害蟲等主要病蟲害,主動組織統(tǒng)一防治,減少病蟲越冬數量,提升防治效果。
(五)適時澆灌越冬水,確保麥苗安全越冬。越冬水不僅能鞏固土壤,打破坷垃,防止小麥冬季遭受凍害,還能為麥苗越冬和春季生長提供水分儲備。具體澆灌時間應根據麥田的苗情和墑情來決定,墑情良好的麥田可以不澆越冬水;而對于土壤松散、秸稈還田量多、苗情較弱、墑情較差的田塊,則應適時澆灌越冬水。適宜的澆灌時間是在日平均氣溫降至3℃左右、土壤出現夜間結凍白天融化或寒潮來臨前。澆水后要及時進行劃鋤,以保持土壤松軟和保水。
二、西北地區(qū)
(一)旱地冬小麥
根據麥苗生長情況制定策略,進行分類管理。對于生長勢弱的麥苗,要采取促進生長的措施,適時進行水肥調控和追肥,以防水凍害發(fā)生,力求使弱苗轉變?yōu)閴衙纾粚τ谏L過旺的麥苗,要以控制為主,及時進行深耕和中耕、機械鎮(zhèn)壓或使用化學調控手段,實現從旺苗到壯苗的轉變;對于生長勢良好的麥苗,則要結合促進和控制措施,適度調控。
培育壯苗,預防凍害。針對地力較差、坷垃較多、缺乏耙實的麥田,應在冬季來臨前實施鎮(zhèn)壓處理,破碎坷垃、堅實土壤,填補裂縫,以達到防凍保水的效果;同時,配合葉面噴施調節(jié)生長的化合物,促進弱苗轉壯,增強植株的抗寒能力。
在冬季,需重視病蟲害防治,適時進行化學雜草清除。重點關注小麥條銹病的預防,執(zhí)行“隨時監(jiān)控、發(fā)現病點、立即控制”的原則,減少病害發(fā)生中心,遏制病害擴散。對于麥田雜草問題,采取“秋季治理春季草”的策略,利用冬季前的好時機進行化學除草。選擇適宜的除草劑,在雜草生長至2至4片葉時,于日平均氣溫在5至8℃以上的晴朗天氣下及時噴灑,避免使用對低溫敏感的除草劑。對于蠐螬和白粉病,要加強監(jiān)測,及時進行藥劑防治。
保護麥田安全同樣重要。冬季應禁止在麥田放牧,防止損傷心葉和根系,加劇凍害。對于使用地膜覆蓋的區(qū)域,應采取壓土措施,防止大風吹掀地膜或家畜踩踏造成損害。秸稈覆蓋的麥田要特別注意防火。
對于灌區(qū)的冬小麥,有以下幾點建議:
適時進行鎮(zhèn)壓,以保持土壤水分和提高溫度。由于灌區(qū)播種時土壤墑情通常不佳,播種質量不高,應利用現有墑情進行鎮(zhèn)壓,破碎土塊,鞏固土壤,確保水分和溫度。
適時清除雜草,減輕草害。目前苗情復雜,田間雜草基數大,需在適宜的溫度、墑情、苗期和草種情況下進行化學除草。
適時冬灌,培養(yǎng)壯苗。在11月下旬至12月底期間,根據播種方式、土壤墑情和天氣狀況,適當地進行冬灌和追肥。
根據田間植株群體數量和質量,適時噴施生長調節(jié)劑,控制旺苗,預防凍害。
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,需重點關注以下方面:
查苗補缺,確保種植密度,使作物充分覆蓋地面。為了充分利用適宜的氣候條件,我們需要加速播種過程,確保土地得到充分利用,并且播種充足。同時,重視秸稈還田工作,以此提高土地播種的質量。根據播種的延遲程度,適當地增加播種量,以保證適宜的幼苗數量,彌補因延遲播種而產生的影響。另外,推薦使用藥劑拌種或包衣種子。在條件允許的地區(qū),可以考慮采用催芽播種的方法,這樣能夠縮短種子在田間吸收水分的時間,從而加快出苗的速度。對于已經出苗的小麥,要做好查苗和補苗的工作,以確保幼苗的生長均勻。
對于小麥田中因基肥施用不足、秸稈還田效果不佳或受到漬害而導致的發(fā)黃麥苗,建議在麥苗長出2到3片葉時,每畝施用5到7.5公斤的尿素,以促進麥苗的平衡生長。對于長勢偏弱的田塊,應適當增加施肥量,以促使弱苗轉化為健壯苗,爭取更多的分蘗和成大蘗。
為了有效應對自然災害,關鍵在于完善麥田的溝系設施。對于尚未開溝的麥田,要抓住當前墑情良好的機會盡快完成溝系的開挖,確保三溝(畦溝、腰溝、田頭溝)齊全并相互連通。對于溝系質量不佳的區(qū)域,要及時進行清溝理墑,保持田內外溝系通暢,以防漬水積水和干旱。對于墑情較差的地區(qū),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蓄水保墑和補墑。對于干旱或具備灌溉條件的田塊,應及時灌溉,以提高播種質量、出苗率和齊苗率。同時,要提前準備好防凍和防倒伏的措施。對于生長過旺的地塊,要根據土壤墑情適時進行鎮(zhèn)壓、中耕或噴施調節(jié)劑,以控制旺長,增強抗旱和防凍能力,預防凍害,確保健壯苗木能夠安全越冬。對于秸稈還田不均勻或土壤過于松軟的田塊,在冬季前適當鎮(zhèn)壓,以提高土壤的保溫和保墑能力,防止凍害的發(fā)生。
對于尚未出苗的田塊,應抓住有利的墑情,進行封閉化除草工作。針對田塊內效果不盡如人意或尚未徹底根除的情況,需關注氣溫回升時期(即由冷轉暖時期,日平均氣溫達5至8℃以上的晴朗天氣)實施適時的除草措施,同時注意避免藥物引發(fā)的害處。另外,要根據小麥田里的草害情況,適時噴灑農藥進行防治。
四、我國西南地區(qū)的措施:
(一)在苗期進行化學除草需加強。今年秋季播種時,由于土壤濕度較高,給田間操作帶來不便,許多農戶未能在播種前進行除草或封閉除草,導致播種后雜草迅速生長,必須在苗期進行適當的化學除草。但需注意選擇合適的天氣條件進行,以防止過低的氣溫造成藥物傷害。
(二)需強化稻茬麥田的水分管理。本地區(qū)麥田的漬害主要發(fā)生在苗期,而在中后期降雨減少,漬害相對較輕;在部分低洼或溝槽地區(qū)的麥田,由于排水不暢,后期也可能會對根系功能和正常的灌漿結實產生影響。因此,要清理溝渠和田頭水系,確保通暢。對于確實需要灌溉的麥田,應采用“跑馬水”的灌溉方式,以減少田間的積水時間。
(三)旱地麥田的抗旱管理工作需加強。本地區(qū)旱地小麥和坡地小麥種植面積較大。旱地土壤層次較淺、肥力較低、水分蒸發(fā)快,更易遭受旱情影響。在適期播種的基礎上,應盡早實施田間管理,如提前追肥、灌溉,以促進初期生長,并在春季建立強大的根系和較大的植株群體,從而能夠耐受輕度至中度的干旱。
(四)低溫凍害的預防工作不容忽視。播種過早、播種量過大、施肥過多可能導致小麥過早拔節(jié)、基部節(jié)間過長,進而增加低溫凍害的風險。應采取及時鎮(zhèn)壓、噴灑生長調節(jié)劑等手段,減緩生長速度,培養(yǎng)健壯的植株群體,提高對低溫凍害的抵抗力。
(五)加強病蟲害的監(jiān)測與防控。上游地區(qū)冬季溫和、春季早早到來,特別是旱地蚜蟲在溫暖條件下繁殖迅速,容易造成蚜蟲大發(fā)生,并可能帶來黃矮病等嚴重威脅。在每年的12月份,條銹病易于發(fā)生,并最初在個別葉片或單獨植株上出現,進而擴展成核心病區(qū)。如果不能被及時控制,它將迅速蔓延,尤其在孕穗和抽穗期,其危害性將急劇增加。近年來,紅蜘蛛的侵害時間提前且范圍擴大,黃花葉病毒病和莖基腐病也陸續(xù)出現。鑒于此,加強冬季前的病蟲害監(jiān)測和防治變得尤為重要。
來源:根據農業(yè)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、全國農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整理編輯。
*本文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,電話:0371-63357633*